甘肅涼州:“360”全景服務模式激活社會治理潛能
【資料圖】
民主與法制網訊(記者馬震坤 □王建慶)今年以來,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積極推進區、鎮(街道)、村(社區)三級綜治中心建設,開啟“360”全景服務模式,最大限度激活社會治理潛能,釋放出社會治理活力,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。
“三級中心”找準定位齊發力
涼州區在深入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、實體化運行的同時,結合工作實際,堅持分級負責、協調運行,以功能定位推動三級綜治中心工作走深走實。該區綜治中心將信訪受理接待、矛盾糾紛綜合調處、公共法律服務、社會治安研判調度、社會心理服務等功能融為一體,實行重大矛盾攻堅式多元化解、社會治理精準化統一調度,重大矛盾“集結地”和社會治理“協調部”功能作用日益凸顯,今年一季度集體訪同比下降25%,落實基層治理“對癥式”措施25項,不斷實現社會風險隱患從“治已病”向“治未病”轉變。鎮(街道)綜治中心充分發揮基層治理“聯絡部”的平臺作用,全面落實聯席會議等7項制度,實現“小事不出村(社區),大事不出鎮(街道),矛盾不上交”。村(社區)綜治中心堅持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以網格化管理為依托,以基層民主協商、民情懇談為載體,整合法律咨詢、民生事項辦理、矛盾糾紛化解等資源力量,為群眾說事、理事、辦事提供便捷服務,及時疏導民情、解決民憂,實現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無死角、全覆蓋。
“六大協同”推動全鏈條運行
涼州區在綜治中心實體化運行中,積極建立完善“信訪打頭、咨詢解疑、調解為主、訴訟斷后、社會參與、網格延伸”工作模式,實現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和基層社會治理部門聯動、社會協同。該區綜治中心整合相關部門人員力量,著力構建專調、訪調、訴調、警調等聯動工作體系,形成工作合力。同時將48個鎮(街道)綜治中心和28個個人調解室全部納入區綜治中心一體化管理,并與區法院訴前調解平臺聯網,實現信息互聯互通、工作無縫對接、矛盾糾紛高質效一站式化解。在鎮(村)綜治中心搭建“好商量”睦鄰中心、“家門口的協商”“村務民主協商會”等平臺,進一步加強基層自治組織建設,推動基層治理從“為民做主”向“由民做主”轉變。積極打造“綜治中心+網格化”治理模式,整合資源,建立社會治理“一張網”,涼州區1400余名網格員已成為打通基層社會治理神經末梢的“生力軍”。
“四零服務”跑出為民解憂“加速度”
涼州區堅持便捷、高效、精準原則,以方便群眾辦事為立足點,建立健全首問負責、一次性告知、并聯辦理、限時辦結等制度,堅決做到受理“零”推諉、接待“零”距離、辦理“零”拖延、工作“零”死角。該區綜治中心全面梳理和公開服務事項目錄,為群眾提供項目齊全、標準統一、便捷高效的多樣化、個性化服務,以最好的環境、最周到的服務讓群眾“說事”,消解群眾“怨氣”,推動問題化解。結合實際拓展服務功能,立體化、全范圍在“法律咨詢”“心理疏導”“簡案速裁”等方面向群眾熱心服務,實現“事心雙結”。鎮(街道)優化受理、分流、督辦、反饋、評價、回訪、歸檔工作流程,精簡辦事手續、優化咨詢引導、縮短流轉時間、提高辦理質效,打通便民為民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對群眾反映的問題,堅持“事不過夜、馬上就辦”,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,有效化解一大批矛盾風險。把智能化運用作為提升綜治中心服務質量的重要渠道,支持鎮(街道)和相關單位開發運用“掌上西苑”“掌上四壩”等實用實戰、便于操作的社會治理“程序”,真正做到“讓數據多跑路,讓群眾少跑腿”的實際效果,得到群眾稱贊。
關鍵詞: